《鱼类增养殖学》辅导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鱼类增养殖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主要专业课,是一门理论
性、实践性较强的科学,其理论强调联系实际。它是利用有关养殖
鱼类的生态习性,生长和繁殖等知识,研究鱼类增养殖技术的一门
科学。它是在学生学过有关基础学科和专业基础课后开设的一门技
术课程。与其它一些专业课,如鱼病学、鱼类育种学、养殖工程学
等有密切的关系。
该课程的任务是依赖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运用有关养殖鱼类
的生态知识,采用各种综合强化技术措施,以便在一定的水体中,
获得稳定的高额的鱼产量,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鱼类增养殖理论和先
进技术,以为将来发展我国水产增养殖事业而做贡献。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在掌握广泛的基础知识上(如动物学、植物学、物理
学、数学、普通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深入学习和研究鱼类
增养殖学。
2.要求学生在学好鱼类学、鱼类生理学、水化学、水生生物学、
组织胚胎学等专业课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和掌握鱼类增养殖学的理论
和新技术,培养学生独立的工作能力(包括科研、生产技术管理)。
要求学生学好与相关的专业学科(如鱼病学、养殖工程学、鱼
类育种学、鱼类营养与饲料学等)找出这些学科与鱼类增养殖学的
相关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将先进技术运用到鱼类增养殖学中。
3.要求学生从生态学角度,研究自然规律,正确认识养殖鱼类、
水体环境、人的生产活动三者之间的关系和规律。运用这些规律去
认识增养鱼生产的实质,从实际出发,增强参加或指导生产的自觉
性,避免盲目性。
三、课程内容及具体要求
绪论
主要讲述鱼类增养殖的特点和意义及我国鱼类增养殖的发展简
史、趋向、国内外鱼类增养殖概况
第一篇 总论(基础篇)
第一章 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的鱼类资源,国外引进的养
殖鱼类及我国珍稀濒危水草野生动物;主要养殖鱼类的选择、主要
养殖鱼类的食性、生长、繁殖及生活习性。主要目的使学生通过本
章的学习,将来能够制定合理的饲养管理措施、提高养殖效率。本
章的难点是滤食性鲢、鳙鱼的食性及相应的消化系统。
第二章 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与控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为饲养鱼类生活环境的池塘对鱼
类的生活和生长的关系是一个生态系统。养殖水域环境条件是很复
杂的,包括许多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影响着鱼类。而养殖水域各
种因素加上饲养的鱼类在内,它们之间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组成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如果其中一种因素发生变化,其他因素也
会引起或大或小的变化。
因此,不可以孤立地看待某个因素对鱼类的影响,而应该与其
他因素联系起来,从整体加以考虑。由于各类水体有其自身的形态
特征及环境条件,因而影响水质形成过程及其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因此,自然界各类水体之间有一定的水质联系,又有各自的特色,
这与拟定鱼类增殖措施、水环境保护、控制和合理利用水产资源有
密切关系。在自然界中,适合水生动植物生长、发育的水域有:淡
水水域、海洋及河口咸淡水交汇区水域。
第一节 主要讲述对鱼类关系密切的江河湖泊、水库、咸淡水
交汇区的水环境特征。
第二节 通过教学讲述,使学生掌握太阳辐射、补偿深度、透
明度、水色水温等变化特点,及对养殖鱼类的影响。了解水体运动
特点。
第三节 主要讲述池的化学性,包括溶解气体(氧气、二氧化
碳、硫化氢、氨)、溶解盐类(盐度、碳酸盐类、氮、磷及硅酸盐类),
重点掌握氧气、氮、磷及硅酸盐类在养殖水域分布情况及如何控制
这四种物质在养殖水域的容存及转化为适合鱼类的生长发育。
第四节 池塘生物及内陆水域的生物不作为主要内容,要求学
生自己阅读,教师泛泛介绍一下,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
第五节 通过讲述使学生理解土壤对水质的影响,淤泥对水质
和鱼类的影响及养鱼水域的底质改良。重点是掌握淤泥的性质。
第六节 使学生鱼类的生物生产过程及提高天然水域鱼生产力
的主要途径,熟练掌握养殖水体生产力的基本概念。掌握影响水域
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第七节 掌握污染的基本概念。理解污染的来源。懂得天然水
体污染特点及水体自净。
第八节 懂得养殖用水和废水的处理方法及养殖用水的物理处
理方法。掌握养殖用水的化学处理方法及生物处理方法。第三章 养鱼肥料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养殖鱼类中滤食性鱼类和杂食性
鱼类占很大比重,通过施肥增大收食链和腐屑食物链,从而增加水
体的生产力。特别是在鱼苗阶段(仔、稚鱼)它都是以浮游生物为
食,因此,在育苗阶段采用施肥培育饵料生物,是提高苗种成活率
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但在湖泊、水库、河道、海湾等天然水体养
鱼,使学生了解合理开发养殖水域,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保持
天然水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使学生理解养鱼施肥只能以池塘
为主体。本章主要讲述池塘施肥原理与技术。
第一节 使学生了解池塘的物质循环及池塘施肥的作用等。
第二节 使学生了解有机肥料的种类、肥分和性质。理解有机肥
料的施用原理。
第三节 使学生了解无机肥料的种类和性质及无机肥料的施用
方法。
第四节 使学生掌握如何保持池水营养盐类的平衡。理解如何
根据有机和无机肥料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有机肥料或无机肥料。
第五节 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水库施肥养鱼的成效。懂得施肥水
库在鱼类放养上应采取的措施及提高肥料效率的具体方法。
第五章 鱼类人工繁殖的生物学基础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鱼类性腺发育的整个过程,了解鱼体
内受到内分泌腺分泌激素的控制,而内分泌腺的分泌作用又受到神
经系统的管制,这些都是鱼类繁殖的内部规律,只有掌握这个规律,
才能为鱼类人工繁殖顺利进行提供可靠理论依据和技术措施。了解环境因素对鱼类性腺发育成熟的影响。
第一节 通过讲述使学生了解国内、外鱼类人工繁殖概况。
第二节 通过讲述使学生掌握鱼类性腺发育的基本规律;卵巢、
精巢的形态结构、分期及性腺的成熟过程。
第三节 通过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在鱼类繁殖中
的作用及内分泌系统在鱼类繁殖中的作用。
第四节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环境对鱼类性腺成熟和产卵的影
响。掌握营养、温度、盐度、光照、水流它们各自对鱼类性腺发育
成熟和产卵的影响及这些因素相互协同对鱼类性腺发育成熟的作
用。
第二篇 各论 (技术篇)
通过本篇的讲述使学生了解根据鱼类的生物学特点,为鱼类的
繁殖、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促进鱼类生长发育。既在上一篇了解
鱼类生物学的基础上,掌握鱼类繁殖、生长、养成的全过程。鱼类
增养殖技术包括:亲鱼通过人工繁殖获得鱼苗、将鱼苗培育成鱼种、
最后将鱼种饲养成为食用鱼。由于养殖水体的特点和条件不同,形
成了各种不同的饲养方式:比如对于小水体(池塘、水泥池等),其
环境容易控制,则可在小范围(如网箱、网围养鱼)开展精养,也
可利用天然水体实行半人工粗养或鱼类增殖。本篇主要介绍经济鱼
类的人工繁殖、鱼苗育种技术以及食用鱼在不同水体中的饲养、增
殖、捕捞和运输等技术。第一章 主要养殖鱼类的人工繁殖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草鱼、青鱼、鲢鱼、鳙鱼及鲤、
鲫、鲂、鲮鱼等鲤科鱼类人工繁殖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主要养殖
鱼类的苗种供应问题,而且这一整套技术应用于名特优水产品的繁
殖和育种中,同样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本章学习以这些鱼类为
对象,阐明鱼类人工繁殖技术。
第一节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亲鱼培育、催情产卵及孵化技术。
第二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鲤鱼、异育银鲫、团头鲂的人工繁殖
技术。
第二章 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鱼种培育
通过第二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鱼苗和夏花鱼种的身体幼小、摄
食能力弱、食谱狭、活动能力差,不同于成鱼养殖,对外界条件的
变化和敌害生物的侵袭缺乏一定的应付能力,很容易死亡。因此,
鱼苗、鱼种饲养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成活率和规格。
重点应该掌握鱼苗、鱼种的生物学、生产鱼苗、鱼种常用的清
塘药物、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及有关的名词解释。
第一节 主要讲述鱼类发育的各个阶段,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
夏花的种类和质量鉴别。使学生了解主要养殖鱼类鱼苗、鱼种阶段
的食性、生长及水环境的适应能力。
第二节 讲述鱼苗池的选择、鱼苗池的清理、施基肥培养鱼苗
的适口食物、鱼苗放养,使学生了解鱼苗放养、鱼苗饲养方法、分
期注水和日常管理及鱼体锻炼和出塘。第三节 讲述鱼种池的条件、施基肥的原则,使学生了解鱼种
饲养方法、池塘管理。掌握“综合强化法”培育一龄草鱼新技术。
第三章 池塘养鱼
通过第三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鱼种养成食用鱼的生产过程,为
养鱼生产的最后一环。其特点是即要求鱼种快速生长达食用鱼,池
塘单位面积鱼产量较高,并力求能常年供应市场鲜活鱼类。因此在
技术上必须实行混养、密养、施肥投饲轮捕轮放等措施,才能达到
上述要求。
重点应掌握的内容是混养的生物学基础,以一种鱼为主配养其
它鱼类的养殖模式及成鱼养殖饲养管理措施。
第一节 讲述池塘条件和池塘改造,包括水源和水质、面积和
水深、形状和周围环境及我国提出稳产、高产鱼池的一般标准。
第二节 讲述池塘条件及盐碱地鱼池水质特点及其改造措施。
第三节 通过讲述使学生了解鱼种规格、鱼种来源以及鱼种放
养时间。
第四节 通过讲述使学生懂得混养的优点,放养模式设计及放
养密度。使学生熟练掌握混养的生物学基础——主要养殖鱼类之间
的关系。
第五节 通过讲述使学生了解轮捕轮放的作用、条件及轮捕轮
放的方法。
第六节 使学生掌握施肥与投饵的方法及投饵量是如何确定
的。
第七节 使学生了解池塘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掌握池
塘水质管理的基本方法。第八节 使学生熟练掌握“八字精养法”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 工业化养鱼
主要介绍国内外流水养鱼和工厂化养鱼的条件、设备、最新科
技成果及世界工业化养鱼发展的特点。
第九章 活鱼运输
通过第九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长途运输鱼苗、鱼种、亲鱼及食
用鱼的方法及如何提高运输过程的成活率。
讲述包括的内容有:水中溶氧状况和鱼类的呼吸特征、水温、
水质、鱼的体质、运输器具、运输方法及途中管理注意事项等。
第十章 鱼类的越冬
通过第十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为了提高鱼类越冬成活率,首先
应该了解鱼类越冬水域的理化性质、生物学特点和鱼类在越冬期的
生理学特点,以及二者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够分析鱼类越冬死亡
的原因和加强鱼类越冬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讲述包括的内容有:越冬池塘环境条件的特点、鱼类越冬期的
生理状况、鱼类在越冬期的死亡的原因及提高鱼类越冬成活率的措
施和越冬管理。绪论
内容简介:我国内陆水域鱼类增、养殖的条件和任务及发展概况和
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内陆水体的渔业性状
内容简介:河流、湖泊、水库三大水体的水文、理化状况,生物性
状及营养类型。
本章难点:如何评价不同水体的渔业性状。
要求学生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和了解分析渔业性状的基本理论和基
本方法。
第一节 三大水体的形态和水文状况
一、河流
二、湖泊
三、水库
第二节 内陆水体的运动
一、河流
二、湖泊
第三节 河流的泥沙和湖泊水库的沉积
一、河流的泥沙
二、水库的淤积作用
三、湖泊的沉积
第四节 我国自然鱼类资源与面临问题
一、我国的自然鱼类资源
二、水域与鱼类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第五节 鱼类区系复合体
一、中国平原区系复合体
二、南方平原区系复合体
三、南方山地区系复合体
四、中亚山地区系复合体
五、北方平原区系复合体
六、晚第三纪早期区系复合体
七、北方山地区系复合体
八、北极淡水区系复合体
第二章 大水体粗放养殖及精养技术
内容简介:我国大型水体人工放养的基本概况;大水体粗放和精养
的基本措施和主要放养对象的介绍。
本章重点:大型水体合理放养的主要内容;苗种培育;网箱养鱼的
基本原理等。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合理放养标准和要求,能够
结合实际设计不同类型水域的放
养方案。
第一节大水体粗放养殖的生态学基础
一 有利的自然条件
二 粗放养殖的管理措施
1.摸清逃鱼规律,建造拦鱼设施
2.控制凶猛性鱼类种群,减少鱼种损失
3.放养大规格鱼种,提高鱼种成活率
4.合理放养,充分利用饵料资源
5.合理捕捞,控制种群年龄结构
6.采取联合的渔具、渔法,提高捕捞效果。第二节 合理放养
一、合理放养的含义
二、放养对象的选择
三、鱼种放养规格
四、鱼种质量
五、鱼种放养密度
六、放养方法
第三节 鱼种的来源(苗种培育)
一、水库鱼苗的就地繁殖
二、库湾、湖汊培育苗种
第四节 大水体的施肥养鱼
一、施肥养鱼的原理和发展概况
二、施肥养鱼水体的条件
三、养殖的对象及放养密度
四、确定施肥时各种肥分配比的方法
五、大水体施肥后水体的适宜肥度
六、肥料的种类、形态、施用剂量、频度、时间和方法
第五节 网箱养鱼
概 述
一、网箱养鱼的特点
二、网箱养鱼高产原理
三、淡水网箱养鱼技术
第六节 养殖水域负荷力
第七节 网围养殖
概况
1.选择条件
2.围栏的建造 3.鱼种放养
第三章 鱼类资源保护
第一节 拦鱼设施
一、拦鱼设备的作用和种类
二、拦鱼设备的设计要求
第二节 过鱼设施
一、发展概况
二、过鱼设施类型
三、几种主要过鱼设施的结构
第三节 水域生态环境的改良
一、鱼类栖息环境的改良
二、鱼类营养条件的改良:
1.水域施肥
2.引用生活污水
3.开展网箱、网围养殖
三、鱼类繁殖条件的改良
第四节 人工放流
一、经济鱼类的人工放流
二、人工放流的前提条件
三、鱼类人工放流的主要步骤
四、人工放流的主要鱼类
五、人工放流的管理
第四章 鱼类的移植驯化
内容简介:鱼类的移植驯化在增养殖中的作用;移植驯化的技术措
施;主要移植对象的介绍本章重点:移植驯化的概念,基本理论和具体措施。
要求学生掌握移植驯化的基本理论,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去分
析和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能够设计出合理的实施方案。
第一节 移殖驯化的概念
一、基本概念
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引种和驯化的主要鱼类
第三节 移殖驯化的目的
第四节 移殖驯化工作的步骤和措施
第五节 影响移殖驯化成败的因素
一、引种生物的基本属性(内因对移植驯化影响)
二、非生物环境因素
三、生物因素
第六节 引种(移殖)的主要教训
一、生态入侵
二、土著种边缘化
三、种间捕食关系